我们是龙的传人,来自龙的国度,是龙的子孙,生活在2500年后的二十一世纪。今天,我们隔着时空、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向您致以最真诚的问候!您好,端午!
您与清明、中秋、春节并称“中国四大传统节日”,又与古老的“儒、释、道”三家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与文明。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之所以从未中断,都是因为有了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之水滋养,保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茁壮成长、生生不息。在受外来文化冲击、纷繁杂扰的现在,您与众多中华古文明并肩而立,用厚重的底蕴和强大的气场为民族文化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城墙,你们用强有力地声音向全世界呐喊:“我们是不朽的,我们依然坚挺,还会永远存在!”
那么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悉数一下过往,看看古老的端午节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和文化吧!
端午节源于古代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的图腾祭祀,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的节日。战国时期,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抱石投江以身殉国,于是后人亦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。
除此之外,五月初五端午节正是毒月中的九毒日之首。因此,人们“掩身,毋躁,止生色”、谨言慎行,并通过一些避邪驱毒的方法来强身健体以至于平安顺利地渡过五月。端午节这天,除了有吃粽子、赛龙舟、吃五黄等等习俗,还讲究“三宜四不宜”,从节气、中医、习俗、风水方面来讲,是老祖宗为后人总结的智慧结晶。
“三宜”
1、驱五毒
俗话说:“端午至,五毒出”。在农历五月,外出时不要招惹毒性较大的五毒虫,即蛇、蟾蜍、蜘蛛、蝎子、蜈蚣,以免被其叮咬。除此之外,人们还会用彩纸剪成五毒的图案,贴在窗上,寓意不让五毒进门。或者用青、白、红、黑、黄等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成五彩绳,系在孩子的手臂上,还有给孩子穿上针绣的五毒肚兜等,都可以避免孩子遭受五毒侵害。还有佩戴填充了藿香、吴茱萸、砂仁、冰片、樟脑等中草药香包的,起到驱虫辟邪的功能。
2、打扫卫生、整理衣物
端午节,正是阳气旺、五毒出行的时候,记得要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干净,不给蚊虫制造舒适的生存环境。古时,人们还会将雄黄酒洒在墙角、床底等处,起到驱虫、清洁环境的作用。
3、挂艾草、菖蒲
老话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”因艾叶中含有丰富的艾叶油,在阳光的照射下,能发出一种奇特的味道,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虫驱蚊的作用。在端午节这一天,人们要早早地起床,去田间地头儿割上一把还挂着露水珠艾草,趁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挂在门檐、窗户上。
“四不宜”
1、不宜说“快乐”,只能说“安康”
“举世混浊而我独清,众人皆醉而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满腹爱国情怀的屈原看着楚国的没落无力回天,在悲愤和绝望之中在五月初五投身汨罗江。以死明志,其决绝的行为,为国、为民,感天动地。一想起这古老的故事,就能够牵动起人们悲痛的思绪,还有那些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、洒热血的英烈们,又何尝不是我们祭奠和追思的对象呢!所以,在这悲壮的日子里,也许只有“安康”,才能够体现出对先人的尊敬,同时也是对身边人平安健康的祈愿。
2、不宜办喜事、乔迁等宴席
农历五月初五既然被称之为“毒月”,那么自然人们就会避讳在这样的日子举办庆典。另外,我国古代著名的风水大师杨筠松根据“二十八星宿”顺数,推算出了“杨公十三忌”,而五月初五端午节刚好是其中的一忌,是不宜被选来做开张、动工、嫁娶、乔迁之事的。
3、不去江河中游泳
俗话说:“不怕七月的鬼,就怕端午的水”,这其中的“水”指二种水,天上的雨水和地上的江河湖泊海洋之水。首先,端午时节正是北方收麦农忙的时候,如果出现降雨就会导致麦子无法被正常收割。再加上雨后潮湿闷热不利于小麦的晾晒,从而导致发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。其次,过了小满,河水上涨,也容易导致溺水的事情发生。因此,端午节不宜去河中游泳、洗澡。
4、不宜吃太多的粽子
名医李时珍曾评价粽子:“糯性粘滞难化,小儿、病人,最宜忌之”。粽子多是用糯米、黏米所制,不易消化,很容易引起肠胃积食,所以吃粽子一定要节制。同时,吃的时候要注意适当搭配些蔬菜、茶、汤、咸蛋等一起食用,这样才更符合养生之道。
古老的端午节,既饱含了民族文化中的感恩与奉献之美德,又掺杂着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,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、家庭幸福、身体健康等息息相关,是多么值得被永久传承、纪念和珍藏的传统节日啊!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节日,不做背离祖宗教诲的事情,不给民族抹黑,不作国贼、不谤国主、不漏国税、不犯国制,永远做一个大写的中国人!